HOMECONTACT

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AdobeFlash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第一名 ■《飛》雙雪濤

第二名 ■《那年夏日天光大作》莫小城 第三名■《老子不差錢》邵培勛

 

 

文字交歡映像

 

李喻婷╱記錄整理

 

【中國時報】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決審會議記錄

 

主持人:楊澤(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任)
決審委員:小野(作家、編劇)尹麗川(導演、編劇、作家;現居北京)林正盛(導演、編劇、作家)馬家輝(作家;現居香港)陳玉慧(劇場編導、作家)
時間:2010年11月24日下午
地點:BenQ台北事業總部
入圍決審十部作品:「飛」、「老子不差錢」、「母親的黃絲帶」、「那年夏日天光大作」、「二月十六日之迴光」、「貓有九條命」、「不悔,行路」、「童魘」、「假面天國」、「聚散」。

開場白  

楊澤作開場白,認為華文世界電影市場會越來越擴充,但問題是,台灣當下的寫作風氣,無論小說、散文,跟華人世界其他地區(譬如中國大陸)很不一樣。台灣受大量翻譯小說的影響,這些年下來,小說越來越傾向非故事非情節非人物的意識流動,突出某種後現代炫技──這其實就是舉辦電影小說獎的背景所在,不但希望在華文小說界與電影界之間搭一座有來有往的橋樑,更期待去疏通、突破「孤芳自賞」的狹窄框架;另一方面,超越短篇小說的格局,從難度較高的中篇出發,似乎更可以去描摹、自由展現整體社會的世俗、世故面向。

 

他表示,這次電影小說獎的舉辦,在華文世界算是創舉,也造成了轟動,參賽投稿數量高達327件,遠遠超過當初設想約6、70件的四、五倍。經過六女六男十二名初審委員,宇文正、李維菁、林郁庭、郝譽翔、張惠菁、鍾文音、甘耀明、王聰威、吳鈞堯、吳相、須文蔚、簡白,分成六組交叉評審,甄選出42篇進入決審;再經由複審委員季季、周芬伶、袁瓊瓊、楊澤、蔡國榮、鄭芬芬,精挑出10篇入圍決審。徵件辦法裡頭已經明白標舉,電影小說獎立意在結合小說與電影,促進文字創作與影像創作的交流;同時也進一步提醒參賽者,電影小說內容的元素要件,包涵人物角色、背景場景、故事情節,無論類型如何,均須具備相當的清晰度、深刻度,描寫設定有利於且有益於電影攝製者,這些都將會是評審給獎的重要準據。

雅俗共賞   楊澤接著拋出另一個重要原則:「雅俗共賞」;他表示,根據電影小說獎的徵件辦法,可以清楚得知主辦單位的立意,就是娛樂教化並存,結合電影與小說,不希望老讓人覺得電影就要「俗」,而現代小說就要「雅」,雅到曲高和寡沒人聞問。台灣小說太多讀來像翻譯體,句子長,韻味短,文字過於講究書面體花樣,文藝腔調濃得化不開。我們似乎有義務走出更寬闊更大器的道路,「俗」並非向商業投降,而「雅」更非孤芳自賞、走火入魔。
幽默與愛互相襯托  

陳玉慧深表同感,她也覺得作品本來就該娛樂跟教化兼顧。她直言,中國人其實缺乏幽默;她在華人電影裡不常看到結合humorandlove的作品,即使號稱喜劇片,似乎也找不到這兩樣。她反對雅就是藝術片,俗就是商業片這樣的簡單二分。她說,我們應該向教我們多用動詞、少用形容詞的契訶夫致敬,動詞在她看來就是action,產生戲劇衝突的焦點所在。身為創作者,下筆前都應該想清楚主題是什麼,有了主題才能鋪陳戲劇張力。她建議從下屆起,參賽作品可以在前頭附上一、兩百字的故事大綱,這樣馬上能夠看出作者掌握主題邏輯的明晰度。

 

陳玉慧說,她常會反覆問自己的主題是什麼,她強調「不只我,海明威也在問。」海明威的主題,說穿了,就是死亡,他的愛情小說跟作品「老人與海」都在談死亡。「這也是他創造戲劇張力與情節安排的依據。」

好故事打底好作品  

林正盛認為,台灣新電影這些年已經衝出一個東西來,知道電影除了影像還有某種承擔。很多新導演早開始注意到,要跟觀眾談哲理或道理,前提先要有個好故事。他說,他這一代(中生代)面對藝術電影的困境已經好久,而前行代被迫面對更久;他很高興看到,新一代的導演紛紛用他們的作品在說故事。

 

雖然藝術電影導演喜歡說,時間會證明一切;百年後你或許會被注意,但當下跟社會對話機會眼睜睜就失去。「我這幾年都在拍紀錄片,你不是用你的想法在框別人,你以為你要表達什麼,被你拍的人也有他要表達的什麼,對話就這樣開始。」舉自己新作紀錄片「一閃一閃亮晶晶」為例,他說他其實只有個單純的想法,讓社會大眾了解自閉症小孩,那就要通俗才有溝通力、引發共鳴。他覺得不能沒有通俗的作品,缺少這一塊市場會崩盤,小眾的東西會變得更辛苦。如果健全的商業機制建立起來,對任何類型創作都是有幫助的。他覺得,的確有必要再三強調雅俗共賞,尤其結合電影與小說這樣的比賽,沒道理把重心擺在所謂藝術性上面。

寫小說勿只憑感覺   小野講述自己參與台灣新電影的經驗。八○年代新電影剛起步,一開始片片大賣,大家不知道為什麼會賣,以為是藝術的關係,其實是過去沒有人拍這樣的題材。慢慢的,走偏鋒的新電影就賣不動了。張毅當年於是建議說:我們走回頭路去說故事,「老莫的第二個春天」就是這樣又叫座了。他說,現在的風氣氛圍,很少有人會講故事:他說有次他要大學生寫故事,發現他們很容易寫感覺,但沒辦法寫故事;「他們文字很貧乏。」小野最後呼應陳玉慧的「故事大綱」建議,他說:「假設你要去拜訪大老闆投資拍片,大老闆忙到沒空跟你耗時間,你就得三分鐘內說清楚講明白,到底電影要拍出什麼故事出來。」
誰懂雅俗誰賺大錢  

家輝笑說「雅俗共賞」其實最難,誰要知道誰就賺大錢了。九七年他回香港,看了十來份香港的刊物,十幾個主編都說要做到雅俗共賞,老少咸宜,但幾乎都兩年就關門大吉。他以前跟香港電影圈朋友說,台灣每個人都想當侯孝賢、蔡明亮、楊德昌第二,但在香港其實沒有王晶就沒有王家衛──大餅沒做出來,誰出錢給王家衛去玩?很少有導演跟作家剛開始就想拍、想寫沒人看得懂的東西,他總假設會有一群觀眾看得懂。

 

馬家輝體認到「雅俗共賞」不只是取材的問題。「誰能比香港王晶更俗,但事實擺在眼前,普羅觀眾也越來越不太喜歡他;而周星馳也在思考自己『俗』的新出路。」他的想法是,與其說雅俗共賞是體材,不如說是呈現、再現方式的問題。我們不只不能避開雅,還要特別思考俗的部分。俗是有系統的,而且會變化,它有它自己的根基和文化語言。我們不應該是要避開雅的部分,而是要認真思考俗的方式。

 

「你玩屎尿屁,第一部片子可以,後面再如法炮製觀眾就不看了。好萊塢是從俗的系統裡面有加東西,不管是形式上還是體材上,你都要認真看待俗的系統才能做好。觀眾對於俗的電影充滿期待的。」

看哲理不如讀佛經   尹麗川認為,雅俗共賞是大境界,做到俗得有趣很難,做到雅得深刻也很難。這二者難以比較,因為是兩種能力、兩種方向。「雅優於俗」是精英情結,「我原先有,現在改掉了。作為一個曾被歸攏到屬於純文學的詩人,我深知自己沒有『寫俗』的能力--只有大家才能夠『寫俗』得出大境界,譬如《紅樓夢》,譬如電影《教父》。」她又強調,把「電影」兩字挪到「小說」前面的電影小說獎,更必須懂得「俗」,因為「俗」才更容易達成情感溝通。同樣地,小說蘊涵的思維再雅,也終究要通過人物和故事來體現。她幽默表示,與其看哲理小說,不如乾脆去讀佛經。
評審標準  

編導經歷豐富的林正盛,表明他的評審標準是以故事敘述方式和影像感為重。他認為,過多對白或者太贅述的東西,會讓讀的人覺得比較辛苦,尤其故事中人這一拍剛做完一件事,隨後心裡還在那嘀嘀咕咕地獨白,他評審恐怕就不會將之納入考慮了。他也強調,從自己曾經改編小說成電影的實際經驗出發,有時候改編其實僅只用到小說中某個部分某個東西。小說如果好,但獨白不好,他當導演便會把內心獨白挑剔出去,或重行改編。

 

本身寫小說,也曾把自己小說改編成戲劇及電影的陳玉慧,同樣認為電影小說不該有太多獨白,一定要用動作跟對話去發展劇情。作為電影小說,文字的影像感、畫面感要強一點,喃喃自語比較沒有畫面感。她還指出,觀眾欣賞、體會一個作品需要戲劇衝突點打前陣,而要達到這樣境界,創作者必須用心去經營結構和情節的安排。

 

小野表示,小說比賽比文字,劇本比賽比劇本,他感覺「電影小說」本身字眼曖昧。於是邊讀邊想,這篇那篇好不好改編成電影,哪篇比較好改編。他用不同於平時讀小說的心情去讀入圍作品,有一種是小說很棒,但變成電影很難。有的是,故事情節結構本身就已經很像電影。他相信,人物鮮明就會好改──黃春明小說容易改編成電影,訣竅就在於小說裡頭的人物個性明顯。他又強調,畢竟電影小說獎不是在選故事大綱,我們在比小說,因此又得回到小說本身。他的結論是,小說有小說的章法結構,基本上必須是好小說──而不是常見的,由上映電影改編回去的小說──且滿適合改編成電影。他樂見「電影小說獎」的誕生,這些年台灣非常缺乏有故事性的小說,使得文學跟電影變得彼此越來越不搭軋。

 

馬家輝幽默地透露,這是一個滿痛苦的文學比賽,痛苦則來自於小野所說的「電影小說」本身的曖昧性。他說,那種痛苦我作為評審固然感同身受,但寫作者應該感受更直接──到底是要寫一個電影故事還是小說?他說香港人有個特點,「按照規矩辦事」;他把徵件辦法重新看一遍就清楚了,按照其中的「基本法」──電影小說內容的元素要件,包涵人物角色、背景場景、故事情節,無論類型如何,均須具備相當的清晰度、深刻度,描寫設定有利於且有易於電影攝製者,將會是評審給獎的重要準據──照章辦事就對了,也就解決了他大部分的痛苦。馬家輝說,他同時也很在意,作品的文學文字基本面是否有照顧到,以及故事性有沒有讓他追下去想知道下一步要發生什麼情節?

 

尹麗川認定自己的評選標準,最重要的是人物。她說,如果人物能夠感動讀者,就算文字再糙、結構再亂,都還可以忍受。因為她本身也走過「概念先行」的階段,也看過非常多只有自我感覺,卻沒有人文關懷的作品。更進一步來說,「關懷究竟要通過什麼去體現?」她指出,「故事想怎麼編,其實都有既成的套路──或者講窠臼也行──但如果作者沒有深入去理解自己筆下的人物,其它的情節安排和理念舖設都變成白白浪費了。」尹麗川惋惜地表示,從入圍決審的十篇小說之中,她看到某些作品不乏頗有創意、想像力和思辨的文字,但從頭至尾卻缺少了核心靈魂──因為作者並不好好愛惜自己所創造的人物。她再度強調人物的重要性,並舉近幾年來大受矚目的台灣電影作為例子,「『海角七號』為什麼好?『不能沒有你』為什麼也好?『艋舺』又為什麼好?不談其他,對我而言就是裡頭人物生動!如此而已。」

第一回投票  

每名決審各選出三篇作品,得票數如下:

「飛」(小、尹、林、馬、陳)5票;「老子不差錢」(小、馬、尹)、「那年夏日天光大作」(小、林、尹)各3票;「母親的黃絲帶」(林、馬)2票;「貓有九條命」(陳)、「二月十六日之迴光」(陳)各1票;「聚散」、「不悔,行路」、「童魘」、「假面天國」各0票。

1 票的討論  

「二月十六日之迴光」

陳玉慧投它是喜歡它帶有可能性跟想像力,十足科幻片的材料。馬家輝雖沒投卻也覺得作者提供了一個滿俏皮可愛的故事,很像日本漫畫。小野則說他一直讀不太下去,覺得無從改編成電影,作為小說文字也不特別好。

 

「貓有九條命」

陳玉慧表示,之所以投給它一票,純因為作者經營一種異國荒謬情境,很有意思。尹麗川欣賞這篇故事擁有頗多動人的地方,只是結尾立意削弱了整體。小野也說,作者講故事的時候還不錯,人物慢慢出場但變化卻很快,又不會太突兀。

2 票的討論  

「母親的黃絲帶」

林正盛坦言,剛開始讀它覺得不太舒服,後來才發覺,這是一個不囉嗦而俐落的形式,講述過去跟媽媽之間延伸出來的東西,對他來說背後的東西比表面形式還要強。馬家輝也感覺這篇作品本身已經是個電影了,有些分場跟場景,設定滿清楚,故事符合重新發掘家族感情歷史的潮流。陳玉慧認為人物塑造是成功的,也有種幽默,點出小人物求生存的悲哀。但結構過於零散,戲劇性到後面才出來,撐不起張力。關於這點,尹麗川也提到,雖記敘過多,結構散亂,但閃光點頗多,有真情實感,關鍵是提供了好的人物,重新組織,會呈現出一位真實生動的母親形象。

3 票的討論  

「那年夏日天光大作」

小野推舉這篇是他心目中的第一名,非常符合電影小說的立意,內容很多講一半沒講完,後面接著敘述,結構完整,本身就像個電影、很商業的電影,文字也不差。夠通俗感覺滿對味的。林正盛附和,喜歡看完這篇故事後,就能馬上著手拉分場,都知道結構在哪裡。尹麗川也讚賞它電影感強,情感強烈,只是不必要的戲劇衝突,略傷害整篇氣質。陳玉慧質疑,作者運用愛情的純潔對照人世的骯髒,獄中的殘忍對照愛情,也太單向了。令人會去問:愛情有那麼純潔嗎?馬家輝倒覺得這篇作品的文字可以補足不夠曲折的故事,很像他看過很多韓國暴力片,沒出路又要走下去那條路,讓他切身感受到黑暗的力量。

 

「老子不差錢」

小野喜歡這篇可以當小說也可以當電影看待,他選了各種類型,這是他選的當中的一個喜劇。馬家輝猜想作者在遷就徵文比賽,應該是滿好的小說作者,隱約覺得在模仿中國黑色幽默片「瘋狂的石頭」,文字跟劇情都滿好玩,但毛病就是老氣。不過拋開模仿的痕跡不說,人物和故事的交錯滿吸引人讀下去。陳玉慧提出異議,指出純屬趣味的問題,雖比較有多面性,但男性趣味取向太濃太厚了,她不喜歡。同樣女性決審,尹麗川不喜作者對於底層人物的塑造,過於社會新聞化和臉譜化,感覺似乎是作者推動人物在行動,極不自然。

5 票的討論  

「飛」

楊澤率先指出這篇大家都有給票。這篇也是陳玉慧屬意的第一名,因為充滿想像力,有結構有情節有反諷有隱喻,文字也好。洋溢中國文化的武俠、魔幻元素,不管是小說或者電影劇本,娛樂跟教化的目的都達到了。尹麗川則建議,這篇有想像力、表達力的作品,改編電影最好用動畫形式,來創造隱喻世界。林正盛附議,表示拍這個作品要花不少錢,小說故事很容易浮現動畫電影,有可能真人演,但做法還是進3D動畫處理。馬家輝同意,認為作品留下了很多空間給導演發揮,可以賣的元素都有,武俠也行,奇幻也行。小野常參與奇幻小說、武俠小說的評審,一看就是五、六百篇。讀「飛」的感覺跟優秀的奇幻小說、武俠小說非常相像。

最終回投票  

每位評審擁有9分,得各針對第一回投票獲得一票以上的作品,挑出自己最為中意的前三名,分別給予5分、3分或1分,然後以作品所得總分多寡決定名次。按照得分總分排名依序為:

「飛」(20分,陳、林、馬、尹皆給5分)

「那年夏日天光大作」(15分,小5分、陳1分、林3分、馬3分、尹3分)

「貓有九條命」(4分,陳3分、小1分)

「老子不差錢」(4分,小3分、馬1分)

「母親的黃絲帶」(2分,林1分、尹1分)

 

首獎、二獎名次已決。兩篇得分4分的作品再一次委由決審投票,決定誰屬三獎作品,結果3票比2票(林、小、馬投給「老子不差錢」,陳、尹投給「貓有九條命」),「老子不差錢」勝出。

 

首屆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得獎作品出爐:

第一名:「飛」。

第二名:「那年夏日天光大作」。

第三名:「老子不差錢」。

佳作從缺

 

最後,決審委員認為,既顧慮到前三名之外作品的水準品質,更為了開啟風氣,讓得獎者充分感受到主辦單位的積極作為,實屬有必要集中焦點和資源,才能產生真正的獎勵作用,促成獲獎小說搬上大銀幕,達到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的舉辦初衷,因此一致決議佳作從缺。

 
58 Copying © 2010 BenQ Foundation. All right sreserved.
6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