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小說電影相見歡-讓「影像」像子彈飛


文 / 蔡國榮

  影像與聲音是編劇的兩項利器,期望兩者能發揮相乘的效果,一加一大於二,甚至大於十,大於一百。改編不僅是一種創作,而且是立基於原著之上的「再創作」,希望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由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賣座已逾三億新台幣,為什麼能如此博得觀眾的歡心?憑藉的就是傳達出青春與熱血,真誠直率的表現出年少輕狂的反骨與百無聊賴。這個由真情感吐絲結繭而成的故事,當然十分動人。

     有人問:是不是因為劇本改編得很好?

     我的答案:的確是好劇本,是非常好的廣播劇本;但不是好的電影劇本。

     因為你在戲院裡即使從頭到尾閉上雙眼,也保證不會漏掉任何訊息,長篇累牘的獨白,會將銀幕上映演什麼,都一五一十的「說」給你聽。

     《那一年》影像加聲音等於一

     其實影像與聲音是編劇的兩項利器,期望兩者能發揮相乘的效果,一加一大於二,甚至大於十,大於一百。但是《那》片只是一加一等於一而已,譬如開場柯騰的獨白說到饅頭夾蛋,畫面馬上出現饅頭夾蛋,說到勃起,立刻就見到那人勃起了,毫無弦外之音,或者意在言外。甚至柯騰對沈佳宜有什麼想法?有什麼期待?以及他內心幽微處的變化,全都仰賴獨白傳達給觀眾,不曾重新設計最利於電影表達的情境與影像,徒使影像變成多他不多,少他不少的配角。

     我一向以為改編要忠於原著,是忠於原著的精神,而非忠於原著的情節,更非忠於原著的細節,《那》片十分忠於原著的精神,連小說那種少年痞子的味道都躍然銀幕,固然甚佳,可是情節、細節也一概比同原著,將小說中的文字直接變成獨白,而非轉化為影像,讓影像相對失去了魅力,就不免得不償失了。

     相形之下,《讓子彈飛》就是相當成功的改編,與馬識途原著小說《夜譚十記之盜官記》相比,批判官僚弄權歛財的題旨並無改動,主要人物也是那幾個。可是一開場就呈現不同的氣氛,小說是用錢買得派官令的縣長一行人乘船上任,在接官的碼頭邊,縣長就失足落水淹死了,所以師爺臨時權充縣長,接手繼續弄權歛財。但是電影改成搭乘由大批白馬拖行的列車上任,只見縣長葛優、姨太太劉嘉玲與師爺馮小剛,一面大啖火鍋,一面高歌「長亭外,古道邊」,頃刻,姜文飾演的綠林好漢張牧之就率幫眾劫列車了,一陣天翻地覆後,師爺死了,縣長為了避禍佯稱是師爺,於是張牧之就變身為縣長,帶著假師爺真縣長、姨太太與一夥幫眾上任去也,展開一連串與土豪劣紳的鬥法。

     《讓子彈飛》獨立於原著小說之外

     小說中乘船上任,是屬於靜態文字抒寫的,改編後的劫車場面,則是動作不斷、場面火爆、影像十分豐富,充分發揮了動態的電影特色。更重要是讓主人翁張牧之早早出場,不必遵循小說中等到假縣長摟了一些民脂民膏後落跑,被張牧之截殺,才引發張牧之也去買個縣長當當的念頭,使電影能更簡潔快速的催動劇情向前進發。

     當然,改編手法也必須服膺於作品的風格,假設《讓》片是寫給英瑪柏格曼導演的,或許乘船上任就很好,會有一種悠悠然的感覺,不過姜文拍的是攪和到底,熱鬧不已的黑色喜劇,張牧之捅翻了馬蜂窩,讓天理昭彰,各有報應,自己最後成了大贏家。不像小說是述說一個悲劇英雄的故事,張牧之末了功敗垂成,死於非命。那麼將開場改編為劫列車,就完全呼應著全片黑色喜劇的風格了。

     改編不僅是一種創作,而且是立基於原著之上的「再創作」,希望青出於藍,更勝於藍,《讓》片確實讓人看到這種企圖心,即便改編後有到處討好邀寵之譏,最起碼他是有別於《夜譚十記之盜官記》的另一個作品,不像《那》片仍然難脫是附屬於小說的。

     從《亂世佳人》到《色.戒》處處珠玉

     早在電影問世之初,就屢屢乞靈於小說,改編時為因應媒材的不同,如何發揮電影的影像魅力,創造出有異於閱讀文字所產生的意象,幾乎已是共識了,只是手法有高下之分而已。就多年來的觀影經驗,教我感佩的改編劇本,順手拈來有以下幾齣。

     ──《亂世佳人》:郝思嘉為什麼驟下決心,嫁給自己並不愛的韓查理?片中安排她向暗戀多時的衛希理告白遭到峻拒,過程又被白瑞德窺見,接著聽到一群女友暗地批評她放蕩,連續在男性與女性面前受挫後,忽然傳來南北戰爭開戰的消息,憨傻的韓查理向她求婚,而她正站在大扇玻璃窗前,目睹著衛希理與未婚妻韓梅蘭跨馬吻別,這剎那,她咬了咬嘴唇,回答韓查理說:「I do!」換做今天的電視劇,恐怕免不了要讓她說上長段的內心獨白,可是這部1939年的經典名片,卻僅透過影像就讓觀眾完全理解郝思嘉如何為了好強,在被甩之後硬要造成是我先甩掉你的假象,寧可將終身幸福孤注一擲的心理,的確是言簡意賅。

     ──《法國中尉的女人》:哈洛品特受邀改編符傲思的後設體的小說,竟然把原著的古代情節當成戲中戲,另起一條現代拍攝電影現場的戲劇線,讓扮演古代情侶的男女演員也面臨同樣的迷惘愛戀;古今與虛實不斷穿插對比,從形式到內容果然輝映著表裡如一的離亂氣氛。而且藉現在式的男女演員於研討角色性格時,議論過去式的社會弊病,表現原著夾敘夾議中之議的部分,完全傳達出原著的精髓,令人擊節叫好。

     ──《巴頓將軍》:將巴頓刻劃成有血有肉,有理想也有缺點的軍人。最巧妙是二戰時期的巴頓,競爭對象應是德軍,但卻淡化德軍,而一再強調他與同一戰線的英軍蒙哥馬利競爭;他搶先一步攻進西西里島莫西拿城,面對蒙哥馬利時志得意滿,以及因為掌摑士兵與放言高論批評蘇聯,被迫投閒置散的無奈,寫出了鐵漢的兩面性情。更高絕的是寫巴頓憑弔古戰場,總愛談凱薩與拿破崙,暗指他並非只與當代名將競爭,其實是心中追摹古代的名將。是誰打造出如此一個活生生的「生錯時代的英雄」?原來這是柯波拉執導《教父》前寫的劇本,果真不愧是巨匠的如椽之筆。

     ──《色.戒》:片中動作激烈,篇幅甚長,被比喻為迴紋針體位的性愛場面,曾引起議論紛紛,其實是表現的是張愛玲小說明白揭示的主題「到男人心裡去的路通過胃,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這句話不管是用對白、獨白或旁白說出來,都嫌太露,而且讓人不舒服,不自在。但是改用衝擊性強烈的影像呈現,教人意會,而毋須言傳,確實相當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