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BenQ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血漢橋(十二)


 文/陳念雍
2012.08.02

北京城區的糧庫,聚集於北新橋一帶。在東直門裡頭,就有十一座糧倉:祿米倉、南新倉、舊太倉、海運倉、北新倉、富新倉、興平倉、太平倉、儲濟倉、本新倉、豐益倉。這十一座糧倉稱為「京倉」,歸戶部轄管。十一座京倉當中貯存之大米均為皇帝恩賜給文武百官的俸米以及八旗兵丁的口糧,「非有聖命不得妄動」,故而這十一座糧倉又名為「皇倉」,皇倉內設滿漢監督各一人,監督由戶部保奏,由皇帝欽命。
 
北京城區裡最讓平民百姓頭疼的莫過嘎雜子團夥了。他們不是黑社會,不具組織脈絡,更與幫會殊異。正因為「嘎雜子鬧事官不問」,只鬧事,不犯法,抱持一個宗旨「坑蒙拐騙我不偷」,坑蒙拐騙屬於主觀認定,但偷可不成,偷了東西就是觸犯大清律法,必須問刑。
 
嘎雜子階層中有一個行當叫做「吃倉訛庫」,專以十一倉為對象明敲硬訛。訛到了皇帝老子頭上,竟能安然無事?不,錯了,雖然清帝寬容,但絕非真的仁慈,秉持「扔出去一個,鎮住一百個」的宗旨要義,殺一儆百,看有幾個有種的膽敢來討終身?
 
皇帝的糧,不那麼好吃的。
 
「要過血漢橋,先發英雄帖」。
 
妙峰山走會之後,北京城區內便到處可見向皇帝討終身的告白。自那時起,城內大街小巷最時興的耳語話題便屬這個了,因為,已有十來年沒有這種「大事」發生,再說,自義和團失敗,庚子賠款之後,京城內時時可見高頭大馬,腰裡比誰都硬的翹鬍子洋人,別說平民百姓了,連嘎雜子都收斂了不少,更別說團夥裡頭還有人想冒出頭來逞威風,玩這種血肉模糊的把戲了。
 
老一輩的看到告白,都以為這鄧福臣老瘋了,不來看看這老瘋子怎成?不認識鄧福臣的,一方面感於民族自尊就要藉此恢復,讓洋人見識見識有種的中國人,也都要攜家帶小來捧人場。
 
五月十七日。註定是一個不凡的日子,尤其是對那位張貼告白帖子的人而言。
 
3
龐興後來知道鄧福臣是誰了嗎?當然知道。但他最好奇的還是那個來遞帖子的。
 
五月十七日未屆巳時,北新倉四周的氣氛就是不一樣。三三兩兩步行來這兒的、在不遠處客店拴住驢馬坐在樓台上往這兒猛瞧的、一組一隊佔好位子的,都不約而同向北新倉這兒聚集過來;官廳這兒呢,當然必須有所準備,拉繩畫線、把跑道與觀區規劃出來、派出衛戍小兵維持秩序等等,這也是平時難得一見的景象。血漢子來十一倉「鬧事」時,京城地區的行政機關順天府衙門、軍政機關步軍統領衙門都近在咫尺,但都裝作沒看到,不聞不問,彷彿向皇上討個「終身」是合法行徑。
 
午時一到,場子上該站人的地方都站滿了,不該站人的地方也塞了一堆子人,洋人不來外場攪和,大都在民眾無法進入的倉區內,擺上幾張舒適的座席,抽著洋煙,露出一副不屑的神情,斜睨著跑道這頭。但眾人皆在期待的,都是帖子上的那人。都在等著看那個叫鄧福臣的嘎雜子,長得是啥德性?又要怎麼來走這血漢橋?!
 
午時三刻已到,但只有庫官曉得,其他的群眾依舊交談的交談、抽煙的抽煙、吃東西的吃東西,北新倉前毫無肅殺之氣。
 
一個庫官站出來大聲宣示:「午時三刻已過,英雄好漢請現身,莫耽誤公家正事。」
 
眾人聽罷,暫停喧囂,換成左顧右盼,看看那鄧福臣會自何方出現。
 
一片岑寂。庫官又扯著喉嚨喊聲:「英雄好漢倘再不現身,本次…」
 
這時,一個身上半披半穿著件綢大褂,手裡舉著個鳥籠子,卻一頭一臉烏七抹黑的精壯漢子,出現在北新倉門跑道對面,所有人都看見了,群眾之間的耳語形成了「嗡嗡」之聲,幾乎每個人都在議論著這人的那顆頭,因為連距他最近的人也看不清長相。
 
人群裡嘎雜子佔了七成以上,有些想弄得熱鬧點兒的故意往前擠去,使得這片人潮中間生出一抹浪,向著跑道湧去,不少人溢出於劃線外,有的甚至已經被推擠到跑道之內去了。這引起庫官,也就是稱作經承、攢典的辦事官員出面疏導。
 
其中一位經承站出來吼道:「快些給我後退,別再擠了,再擠過來大家都別有好戲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