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電影與夢 - 飢餓遊戲


文/黑鳥麗子

「切塊的嫩雞燉鮮橙,隨同濃稠的奶油醬汁澆在白如珍珠的榖米上,另外還有小青豆跟洋蔥,麵包的樣式如花朵,而甜點是蜂蜜色的布丁。」這是《飢餓遊戲」書中描述女主角凱妮絲全身除毛完畢後、脫胎換骨前吃的一餐,雖說書中好多殘暴驚恐的殺戮場面,但每次一跳到食物,總是暖洋洋的,尤其對一個永遠吃不飽的貧民區少女來說,能在下地獄之前先進入美食天堂,還真有點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說的爽快。
 
讀《飢餓遊戲》,隨著文字想像各種場面,從女主角觀點來體會飢餓、恐懼、殘暴與愛的迷惑,是青少年等級的感官極致享受。我向來很愛看小說中描寫吃飯的場景,該吃什麼、怎麼吃,都饒富趣味,作者蘇珊柯林斯細細描寫一隻野兔讓凱妮絲的媽媽從喪夫的憂鬱症中回魂,凱妮絲心目中最理想的約會是跟心儀男孩一同進禁區打獵、腰上掛滿可以餵飽全家人的野兔,但永遠還不了的兩條麵包之恩使她對愛情迷惘……她的人生大事都與食物相關,即使在戰場上飢寒交迫時,贊助者送來從天而降的小麵包、一碗熱肉湯、一籃配上銀盤瓷器的精緻晚餐,都讓人目眩神迷。
 
改編成電影版之後,森林裡迫在眉睫的殺戮危機一一化成精彩畫面,緊張刺激,但看來看去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後來發現是少了對食物的渴望。電影版拍出了遊戲的殘酷,卻少了「飢餓」,也少了食物的香氣,看來要在一個半小時之內呈現美食與殘酷很容易,但要刻畫長期饑餓的痛苦與對食物的情感,就難了。
 
一般來說,改編作品最怕的就是讀者心中想像的與眼前所見不符,《飢餓遊戲》作者參與電影版編劇,因此大致安排都與書中情節吻合,不過,書裡刻意安排像是「決戰時裝伸展台」等實境秀裡幾位主角鉤心鬥角的趣味,電影裡卻也草草帶過,幾個對手的面貌模糊,只看到刀光劍影,殺了誰?誰活著?非要親自看過書,才了解其中巧妙轉折。
 
不過,書也要謝謝電影,若不是拍成電影做盛大宣傳,我恐怕不會有緣翻開這套奇幻作品一讀上癮,甚至連作者的上一套書《地底王國》都跟著看了。說實話,上一套書更可怕,因為作者居然讓兩小孩縮小進入地底、還搭著蟑螂、老鼠到處闖關……如果連這套都拍成電影,那真會嚇死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