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電影與夢 - 長路將盡


文卅耿一偉
電影《長路將盡》(2001)一開始,在還沒有進入劇情之前,有兩段重要鏡頭。一是主角艾瑞絲與先生貝禮在河裡裸泳的景象;另一段是年輕的兩人騎著腳踏車,一前一後,貝禮在後面上氣不接下氣地說:「艾瑞絲,艾瑞絲,等等我。」,「緊跟在我後面就沒問題!」艾瑞絲說。貝禮:「你可以停一下嗎?」,「我停不下來。」。貝禮高喊:「我跟不上你」,「加油!」艾瑞絲頭也不回地開心說道。
 
這部以英國女哲家艾瑞絲.梅鐸(Iris Murdoch)為題材的電影,是改編她先生約翰.貝禮(John Bayley)所寫的回憶錄《輓歌》(1999)。在書中,面對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艾瑞絲,貝禮以柔情筆法,敘述兩人從相遇、相戀到艾瑞絲生病後的點滴,令人動容。但無法否認的,是讀者能在字裡行間感受到,貝禮對艾瑞絲神秘的另一面,即她擁有眾多情人(男女皆有)的自由奔放,總透露出一絲絲的不滿。這也是為何在艾瑞絲得了阿茲海默症後,她對貝禮在生活上的完全依賴,讓這位生性怯弱的牛津大學文學系教授,終於感受到自己完全擁有他的太太。
 
在電影中,艾瑞絲快樂地騎著腳踏車從山坡急奔而下的片段,獨立出現好幾次。我留意到,原著中對腳踏車的描述,只出現在第一章。反倒是游泳這件事,經常浮現在貝禮筆下。我想導演理查艾爾(Richard Eyre)對這個鏡頭選擇,一定經過深思熟慮。沒有甚麼比大太陽底下騎著腳踏車奔馳的畫面,更能將艾瑞絲對自由偏愛的感受,鮮活地呈現觀眾的眼前。
 
不少導演都說,選角對一部電影的成功與否,最具關鍵地位。凱特溫斯蕾飾演年輕的艾瑞絲,茱蒂丹契扮演年長的。前者感性,後者理性,正是對這位女哲學家的完美寫照。兩人也因本片雙雙入圍奧斯卡與金球獎。
 
我是看過電影後,才被吸引去讀原著的。《長路將盡》與《輓歌》在某種程度是兩部不同的作品,我在前者看到一個愛情故事,後者讓我對艾瑞絲的哲學與文學觀有更多理解。
 
改編是一場愛情追逐,一前一後,你情我願。如果追到了,勢必得停下來,那多沒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