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與電影的絮語-孽子


文/廖志峯

白先勇的長篇小說《孽子》,近三十年前曾拍成電影,十年前改拍成電視劇,到2014年又以舞台劇的形式在國家戲劇院公演,開了台灣文學作品中,前所未有之奇。但更奇的是這部作品在戒嚴時期就首揭同志議題,暗喻國仇家恨的身世滄桑,直接衝撞黨國禁忌,走在時代之先。

我對電影《孽子》的印象已模糊,而當年的男主角們,早入花甲,有些已淡出演藝圈多年,不復為觀眾記憶,電影印象深刻的鏡頭,只有孫越扮演的楊教頭,頭上盤著的白色毛巾猶如盤髻。十年前,公視推出《孽子》電視劇,以二十集的連續劇形式來完整呈現一個嚴肅的同志議題和時代故事,讓《孽子》就此有了完整的影像文本,功德無量。但即使在日益開放的社會,對演出時段的選擇,當時仍引起多方爭議,畢竟要符合闔家觀賞的節目,內容和時段的選擇有限,最後推出的時段選擇在晚間九點,有點晚又不太晚。

曾聽一個女作家描述她和父親一起觀賞《孽子》的情景,她說︰當螢幕出現男男親吻的鏡頭時,我趕快低下頭假裝整理桌上的文件;而我的父親則假裝沒看到……。這樣的尷尬應該不只一例,當時一定有很多家庭第一次直面同志議題。當《孽子》以電視劇深入家庭之中,直接挑戰著一般家庭的接受度和容忍度,和選擇買票到電影院看電影《孽子》的觀眾,彼此的衝擊程度,還是有所不同。

電視劇《孽子》拍攝的精緻程度和誠懇,超乎預期,在對白和敘述上都忠於原著,雖然龍子少了原著的滄桑和狠戾感。讓我驚喜的是,它藉同志的議題,同步述說著人的遭遇和成長。導演以清新的年輕偶像,加深了觀眾的喜愛和同情,策略是成功的,最絕的還是飾演李父的柯俊雄,一口台式山東國語,風格渾成,形成另一種戲味,但真摯感人。看《孽子》時,不禁勾起我對國中時期的懷想,當年因為學區分配,就讀大直國中,同學中很多是將官或榮工處的子弟,可惜,當年以考試為重,同學間彼此互動不多,出了校門後就往不同方向離去,但偶爾因公車行駛路線,會經過眷村整齊的房舍,看到電視上李青的家,不禁讓我想起七○年代︰不知那時的同學,現在都在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