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與小說的絮語-東京難民


文/鄭秉泓

佐佐部清是我很喜歡的日本中生代導演,除了國人熟知的漫畫改編電影《阿娜答有點blue》,其他如原創的日韓國族愛情片《七夕之夏》、知名推理小說改編的《半自白》皆曾在台映演過。

這回他應新北市電影節之邀,帶著兩部新作訪台。《瞎子摸象》以「一部電影如何完成」做為敘事核心,透過放映師、導演、編劇、演員、協助影片拍攝以推動地方觀光的基層公務員、運送道具的司機等不同環節人物的短篇輪舞,展現了電影與人生的互文關係,同時進一步思考「電影」作為藝術形式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另一部《東京難民》則是改編日本知名作家福澤徹三的同名著作,故事敘述一名大學生時枝修因家道中落付不出學費和註冊費,為求生存不僅上街發傳單、擔任藥廠白老鼠、還下海當起男公關,最後淪落成為街友……。時枝修在片中遭受的連串不平等待遇與我們對日本的認識似乎略有出入,然而佐佐部清卻說種種荒誕離奇的細節其實是他自己和福澤徹三的親身經歷,他正是有意以此片提醒年輕人,要有面對人生遭逢巨變的危機處理能力。

佐佐部清的兩部新作一是原創一為改編,題材截然不同,卻又彷彿事物的一體兩面,一方面乃因兩片開拍時間相近,演出卡司諸多重複,另一方面則是311海嘯成為兩片最大的交集。《瞎子摸象》的「片中片」顯然意有所指,既藉此散播希望的種子,也提醒執政者不要忘了2030無核家園的承諾;《東京難民》則是安排時枝修在失憶流落街頭時獲拾荒老叟收容,老叟在311海嘯失去了他的兒子,他搭救別人兒子的舉動高貴且無私,也是另一種象徵意義上的散播希望種子,讓絕望之人重燃希望之火。

事實上,《東京難民》原著並未提到311海嘯。然而佐佐部清既是日本眾所周知的社會派導演,以往無論原創還是改編題材從不掩飾自己對於日本政經、社會改革的關注,此番索性跳脫原著框架加入311元素,因海嘯失去愛子的拾荒老叟與流離失所的時枝修之間有如父子的溫暖情感,於是成為全片神來之筆,時枝修的悲劇隱喻了日本的悲劇,而《瞎子摸象》和《東京難民》最終殊途同歸的希望之光,則是佐佐部清對日本這片土地最懇切真誠的打氣。